一、不急也不躁,心安過日子。
人這輩子講究的,不過是這四個字——心安理得。內心安定了,也沒感覺到什麼愧疚,日子自然就好過了。 所謂「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有很多人在早年的時候不擇手段,等到了中年,或者到了晚年,才「內心不安」,不是早上心慌,就是夜晚恐懼,再怎麼有錢也感覺不到幸福。
幸福,并不是「錢財」買來的,而是從「內心」產生的。與物質相比,內心的滿足和精神的豐富,會顯得更為重要。說得難聽一點, 錢財名利,一切都是帶不走的。唯有我們的內心,會伴隨我們走到老去的那一天。心安,自然日子安。心亂,自然晚年不安寧。真正好命的60后,未必有錢,但一定心安理得,遇事不急不躁,不慌不亂。
二、生活不算窮,不算富,算中等。
孔子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名為「中庸」。直白一點來解釋,就是 「以中為用」。最好走中間的道路,不要隨便走極端。比如貧窮和富貴,到底是貧窮好呢,還是大富大貴好呢?相信百分之一百的人,都會選擇后者。實際上,這兩者都不好。
最好的生活狀況,應該是不窮,也不富,處于中間位置。 中間位置的好處是,不會給人招惹太多的麻煩,同時也讓人得以安穩。很多人不理解,大富大貴,也會引來麻煩嗎?錢這種東西,如果你擁有的太多,那你就會被人盯上,麻煩只會越來越多。所以說, 錢多錢少,夠用就好。
如果我們奮斗一輩子,依舊沒有實現大富大貴的心愿,希望我們不要責怪自己,而應該恭喜自己,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幸福了。試想, 不愁吃穿,錢財不多,但是夠用,不已經是一種人間幸運了嗎?
三、家庭和諧,簡樸而安康。
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逐漸來臨了。每當迎來新年的時候,我們都會望望家里人,發現他們都在,還安康如舊,內心突然就暖了起來。寒冬是冰冷的,而有家人的家庭是溫暖的。就像在寒冬當中,伴隨在火爐旁邊一般,絲毫感受不到什麼寒氣,內心也逐漸燃起了希望。
人,從五十歲那年開始,就會萌發出這麼一個心愿: 年年皆安樂,歲歲皆平安。安樂,并不是所謂的「無憂無慮」,而是全家人都能快樂。平安,那更直白了,能夠健康地活著,做自己想做的事兒,那就足夠了。
生活,其實沒有那麼復雜。 本質就在于,能夠隨心所欲地活著,能夠快樂地活著,能夠跟家人在一起「團圓」地活著,就已經很幸運了。物質,未必能夠帶給我們喜悅,但全家人的平安,會讓人產生「人生值得」的念頭。
四、安守本分,減少不必要的折騰和內耗。
在50歲之前,盡量要做人生的加法,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天命。而過了50歲,是時候要做減法了,摒棄不必要的人與事兒。所謂的「減法」,直白一點來說,就是清空一切雜念,包括清空毫無意義的閑人爛事,過「斷舍離」的生活,享受「簡單樸素」的人生。
很多人都覺得,「斷舍離」就是讓人學會放下。其實, 斷舍離還有一個作用,便是讓人減少毫無意義的內耗。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 中年危機和晚年危機的逐漸加劇,內卷和內耗,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降低「自我內耗」罷了。
人過五十,或者臨近退休,少跟過客往來,少做自己不樂意的事兒,多過安守本分,且內耗極低的生活。如此,晚年會趨向平靜以及安穩。一切,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