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最怕的除了沒錢,還有這幾件事

人生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晚景淒涼”。這種淒涼之狀,除了沒錢,更糟心的還有這幾件事。

01兒女無法自理,需要日夜照料。

人們常說:“養兒防老”。尤其在農村,種田一輩子的農人沒有退休金,失去勞動力之後,最大的依靠,就是靠兒女養活。農村的老年人,但凡自己還能走動,定然會下地干活,或者包攬所有家務,讓自己顯得“有價值”,這樣,才能讓兒子媳婦、女兒女婿的臉色好看些。

很多老年人因此而活得小心翼翼。一旦他們不受兒女待見,總給人一種“可憐可悲”的印象。只是,還有一類老年人,卻活得比他們更悲涼,他們有兒女,但兒女卻連自己也顧不上自己,還需要老人照料,這樣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煎熬。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這種消息“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給六十多歲的智障兒子服用大量安眠藥致其死亡,原因是怕自己先走了,沒人照顧他。”對於一個母親而言,這是多麼痛楚的選擇啊。

然而,現實就是這般殘酷。我們村里的劉大爺,今年已經八十五歲了,依然要照顧六十歲的大兒子的衣食起居,這位劉大哥因患上小兒麻痺症,落下後遺症,智力不足三歲,沒有任何謀生的能力,雪上加霜的是,還患上了尿毒症。

劉大爺此前是村里的民辦老師、村幹部,每個月,靠著這些零零碎碎的補貼,有三四百來塊錢,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又在小兒子的支援下,給大兒子安排了每週兩次的透析。

由於小兒子一家常年在外打工,劉大爺就和大兒子借居在小兒子家,照顧著大兒子的一日三餐,透析。也許是小兒子一家四口本身就生活艱難,也許是怕再攤上贍養哥哥這個大麻煩,他們幾年都不回一次家,也從不寄錢回來。

一切開支,都得劉大爺自己想辦法。挨得近的親戚和鄰居們雖然偶爾送點菜,但日復一日的辛勞和壓力,只能劉爺爺自己扛。他似乎不敢讓自己生病,也不敢讓自己死,苦苦支撐著,希望能夠多陪伴大兒子一些時日。人到晚年,最悲涼的,是兒女非但不能依靠兒女,還依然是兒女唯一的依靠。這種“捆綁式”的人生,唯有死亡才是終結。可是,誰又能輕言死亡呢?

^

02兒女不成才,晚年也沒有保障。

人們常說:“一個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教育子女的成功。”不管退休之前是多麼風光體面,或者多麼落魄寒酸,只要兒女有出息,才能錦上添花,或是鹹魚翻身,否則,整個家族的命運只會跌落深不可測的谷底,讓身為父母的老年人,沒有一天能過安生日子。

如同《活著》中的男主角福貴,他的父親好賭,也潛移默化影響了福貴。只是,他並沒有父親那樣的好運氣,僥倖保存家業。在龍二和賭場的聯手算計下,他將整條街的家產輸得一干二淨,不得不住進了廢棄的窩棚,悲劇的一生就此開始。

天下父母,莫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由於見識的局限,由於身體力行的錯誤示範,或者因為忙於工作而疏於對孩子的管教,孩子在該好好讀書的年紀選擇了放棄,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躺平,當青春歲月一去不復返之後,幾乎再也找不到人生翻盤的機會。他們開始渾渾噩噩過一生。

身為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參與者、見證者,拼盡了全力,最終還是無能為力。那種“使不上勁”的無力感,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挫敗感,如同緊箍咒一樣,剝奪了人生本就不多的歡樂,那種隨心自在、如釋重負的日子更是無法兌現的奢望了。

03兒女置之不理,一切聽天由命。

老家有句俗語:“日落山,兒尋娘。”意思就是說,孩子對母親十分依戀,一到天黑,就只要母親帶,其他的人,都無法安撫他。是呀,小時候,父母是兒女最溫暖的依靠;同樣,長大後,孩子是父母最溫暖的依賴。所以,對於那些棄養孩子的行徑,人們總是不吝嗇口誅筆伐。但,對於那些不贍養老人的行為,人們似乎選擇性地看不見。

且不要說,有的人,真的是“自身難保”,根本沒有能力贍養父母,就算有的人衣食無憂,也會覺得父母只是一個“負擔”和“拖累”而已,他們會表達出各種嫌棄,以至於,最後選擇“拋棄”父母。

就如同,村子裡那位劉大爺,雖然小兒子為家裡蓋了新房子,但從此一走了之,擺明了態度,就是任由老父親和大哥自生自滅了。這種置之不理的態度,不用挑明,當事人心知肚明。只是,礙於面子,或者讓自己心存僥倖,以此為自己保留僅有的“尊嚴”,倔強地走完這一生。

^

結束語:人到晚年,最幸福的莫過於,兒女成才,自己健康,不用大富大貴,只求平安順遂。想要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就需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別放鬆、別放縱、別放棄,當你拼盡了全力,努力地活過,內心便會獲得寧靜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