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蘭跟老公結婚後,還是仍然留在大城市工作,兩人的家境都不富裕,為了買房,兩人省吃儉用,過著緊巴巴的日子。公婆還不到40歲,已經提前進入享福的生活,每個月要他們給3000元的生活費,巧蘭覺得贍養老人是理所應當的事,她沒有反對。
然而,小兩口辛苦奮鬥了三年,好不容易掙夠了房子的首付,但是她卻意外地發現,這筆錢被老公偷偷拿給了公婆,在縣城買了房子,但是寫的是公公婆婆的名字。巧蘭要求公婆歸還,卻遭到公婆的拒絕,「那是我兒子的錢,憑什麼要歸還?」,老公反而一味地勸說她放棄追討,老公愚孝的行為激怒了她,她一怒之下,帶著孩子回了娘家。
最後,兒子補償媳婦應得的部分,兩人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公婆雖然如願住上新房子,但是兒子從此後避而不見,他們活成了孤家寡人。
父母把兒女養育成人,兒女贍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一些父母自私自利的做法,卻會破壞兒女的幸福,讓他們的婚姻變得支離破碎。相反,有些明事理的父母,卻能讓家庭和睦,子女孝順,人到晚年,這幾種父母是子女的福氣,遇上了要好好珍惜。
1. 對兒子和媳婦一視同仁
霍阿姨只有一個兒子,老伴去世得早,她沒有改嫁,反而是全心全意把兒子撫養成人。結婚之前,霍阿姨跟兒子相依為命,兒子結婚後,霍阿姨想要搬出去住,但是小兩口好言相勸她留下。
霍阿姨並沒有獨占兒子的想法,雖然跟媳婦住在一起,但是她從來不會偏袒自己兒子。媳婦要求兒子一起做家務活,她笑眯眯地看著。媳婦周末喜歡睡懶覺,不喜歡做飯,她也不強求媳婦,尊重媳婦的做法,她不擺婆婆的架子,媳婦不用討好她,她也不會給媳婦找麻煩。
兒子雖然是自己的至親,但是媳婦進了門,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霍阿姨對兒子和媳婦一視同仁,以前她怎樣對兒子,如今就是同樣對待自己的媳婦。但凡有好吃的東西,霍阿姨都會給媳婦留一份,也會根據媳婦的喜好,做一些媳婦愛吃的菜餚。媳婦不需要為婆婆而改變自己,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還可以隨心所欲地過日子。
霍阿姨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跟媳婦相處很融洽。媳婦很喜歡在她跟前撒嬌,她感覺自己又多一個女兒,連自己的女兒都表示抗議,「媽,你疼媳婦,比對親生女兒還要好!」
婆婆和媳婦的關係緊張,很多時候是因為婆婆沒有把媳婦當自己人,總護著兒子,對媳婦是區別對待,時間長了,婆媳矛盾越來越激烈。霍阿姨做法很明智,不但消除了媳婦的戒心,而且還贏得媳婦的尊重。
2. 不干涉子女的生活
趙大媽退休前是單位領導,負責一個部門的運作,每天要跟下屬們開會,制定工作計劃,工作忙碌而充實。
然而,趙大媽退休後,生活失去了重心,她整天在家裡唉聲嘆氣,最可怕的是,她把工作那一套搬到家裡來,不管是物品的採買,還是每天的菜單,甚至是全家人的作息時間,她都一一制定了不少規則,需要家人一條條對著來做,子女們都覺得難以接受,紛紛怨聲載道。
趙大媽覺得權威受到了挑戰,正準備開個家庭會議,但是沒想到,子女們都找藉口不回家,只有她一人孤獨在家。鄰居林大媽,也是退休人員,但是她的做法跟趙大媽背道而馳,雖然是長輩,但是從來不會對年輕人指手畫腳。
退休之後,林大媽反而過上了以前夢寐以求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白天跟書友們一起看書,晚上報了興趣班,跟同齡人翩翩起舞,日子過得無比的滋潤,因為老人和年輕人各過各的生活,所以即使住一起,也相安無事。
3. 主動幫助年輕人帶孩子
陸大媽有兩個兒子,先後成家,隔年孫子出生了,陸大媽樂呵呵地去幫大兒子帶孩子。大媳婦是學校老師,是個文化人,對於養育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陸大媽雖然也會提意見,最後拿主意的一定是媳婦。媳婦是班主任,晚上經常要加班,她從來不責怪媳婦沒有顧及到家庭,每天會給媳婦留好宵夜,以免媳婦下班後餓肚子。
等到大孫子上學了,陸大媽接著帶小孫女,孩子長大後,她跟兒子們說,想回老家生活。當初他們需要有人帶孩子,她主動來幫忙,如今,孩子大了,她也要退出年輕人的生活,讓他們過自己的小日子了。媳婦們很感恩她的付出,經常帶孩子們來看她,過年過節,還把她接到城裡過年,一家人過得和和美美。
很多夫妻都會面臨著養家和帶孩子的兩難選擇,一個人辭職帶孩子,意味著另一個人要全部承擔養家的重任,包括孩子的教育費用和老人的贍養費。夫妻其中一方,從孩子讀幼兒園,小學,至少要當6年的全職,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壓力。有很多老人像陸大媽,願意給兒子帶孩子,雖然犧牲了老人的自由生活,但是暫時拯救了小兩口的困境,有這樣的老人,是子女的幸運。
4. 體諒年輕人的處境,不提過分要求
兒子和媳婦都是工薪一族,每天要上班12個小時,也顧不上家裡的孩子。孫大媽帶著兩個孩子,她每年都會種地,種水果。她知道年輕人生活艱難,所以即使兒子要給贍養費,她也拒絕了,她覺得自己開支不大,每年種地的收入還有盈餘,偶爾她還會拿出自己的私房錢來給兒子應急。
孫大媽年輕人要養家餬口,兒子收入不高,她從來不對兒子提過分的要求,也不羨慕別人過得風光和闊氣。在她看來,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比什麼都強,和氣才能生財。因為她明事理,所以跟兒子,媳婦的關係都處得很好,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是媳婦和孩子都很孝順她。
5. 退休後仍然堅持工作
黃大爺的媳婦生了一個女孩,粉嫩嫩的人兒,黃大爺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原本打算退休後來帶孫女,但是他發現自己動作笨拙,照顧不好孫女,他的專長並不在於這個方面,只好作罷。
在黃大爺退休後不久,因為他工作能力出色,在好友的介紹下,他去了同一家公司工作,待遇比他退休前還高,他欣然接受了這份工作。他想著反正不會帶孩子,有工資也能補貼家用,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孫女以後讀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有了黃大爺的幫助,媳婦能夠暫時安心在家帶孩子,不用擔心經濟的壓力,媳婦照顧好家裡,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用黃大爺的話來說,就是各司其職。
父母和子女,小時候相互依賴;子女長大後,相互扶持;孫輩出生後,年輕人要承擔起養育孩子和贍養老人的責任,老人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添亂,只會讓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重。然而,明事理的父母會做這些事,擁有他們是子女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