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與子女保持距離,才不會晚年淒涼

這人老了,自然而然就會生出依賴子女的想法,甚至把子女當做“救命稻草”一樣牢牢抓住。但這種度把握不好就會變成子女的困擾,很多家庭的矛盾也因此而產生。有句話說得好:再孝的兒女,不及忤逆的夫妻。這是非常適用於老年夫妻的,與子女保持距離,才是最好的選擇。

要知道,不管兒女有多孝順,待到老年的時候,陪在你身邊,與你互相慰藉度過餘生的人,還是從年輕時和你吵到老的另一半。世間絕大多數的子女都是孝順的,但她們也有自己的人生,不可能隨時隨地都陪在你的身邊,也不可能事事都順著你依著你。矛盾發生的次數多了,很容易產生難以癒合的隔閡。所以說,距離產生美,人老了,和子女保持距離,才是最佳的相處方式。

說實話,即使是你的孩子,當你太過分的時候,他們也受不了,只會把關係越鬧越僵。子女有屬於他們的更加年輕的人生,而你也該去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隔三岔五見一次,反而關係會更加融洽。

很多人,晚年生活過得孤苦無依,尤其是在老伴離世之後,身邊連說話的人都沒有,常常是因為他們在還年輕的時候耗盡了子女的耐心,所以得不到陪伴。人過六十,不想晚年淒涼,就最大程度上和子女保持距離,別卻插手他們的人生。別不信,這都是很多人用痛苦的餘生換來的教訓。看過之後,希望你能夠感同身受,從此離你的子女遠一點。

董雲紅,65歲,廚師:做父母的,別給子女添亂了。

我有兩個女兒,她們都嫁人了,都讓我和她爸去她們家裡住,但我知道不能去。雖說是親生女兒,但平時難免也會有磕磕絆絆,嘴皮子打架的時候,住在一起這些是避免不了的。

她們要忍著我們,我們也千方百計順著她們,各自都過得不太痛快。而且,畢竟女兒是嫁出去的人,也要看婆家的臉色,我們兩個老人過去,那親家心裡怎麼想?

為了避免發生矛盾,我和老伴兒就決定兩個人和她們分開住,只要她們逢年過節回來看望我們幾次就行了。就算是再親的親人,也不能消耗感情,保持一點距離也是保持各自的美好。女兒女婿們過年過節的,偶爾就會回來看我們兩個老年人,買些牛奶水果的,那種感覺反而更親。

這樣,女婿們也不會嫌我們事多,和女兒的關係也好。我們做父母的,不就是希望子女過得好嗎,所以別給他們添亂了?我們住在農村里,養點雞鴨、種點小菜也方便,還能給子女們減輕一點負擔。

況且,土地是農村人一輩子的根,要是到了城裡老伴兒肯定會閒不住。總而言之,我們自己住,對子女來說是件好事,對我們老人來說也是件好事,等你到了這個年齡就明白了。

吳連香,64歲,農民:隔得近了,經常一家子吵得烏煙瘴氣。

這子女再好,也有拌嘴的時候,生活在一起矛盾就多了。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聽起來養老問題是不愁了。但實際上,這子女一多吧,互相之間就會算計,生怕自己吃了虧。我那二兒媳,對我們非常不好,生活在一起就只有慪氣的份,還經常會吵架。

有一次,我買了兩個豬腳放在冰箱裡,自己煮了幾次吃,她聽鄰居說我買了豬腳,翻冰箱但沒有找到。她就跑來質問我,我是不是把豬腳給我大兒子了,說我們偏心眼。我說我們倆給吃完了,她還不相信,一直在罵罵罵,我真的好心碎。

換句話說,我拿自己的錢去買點豬腳吃怎麼了?就那麼幾塊豬腳就算是給了大兒子家,也不值得她這麼來罵吧?從那之後,我們就從二兒子家搬出來了,我倆回了老房子,子女每個月給點生活費就行了,誰家都不去。

分開住以後,老伴兒想打牌就去打牌,我想擺龍門陣就擺龍門陣,日子過得逍遙自在。不用看子女們的臉色,也不會一天到晚淨吵架,日子過得非常不錯。

蔣志芳,64歲,食堂員工:和子女吵太多架,老了真的無人孝順。

這人老了,千萬不能和子女一起住,我看過太多的反面例子了。就拿我的鄰居來說吧,她七十多歲了,自從老伴去世以後就和兒子兒媳一起住。但她那個兒媳吧,可真不是個省油的燈,對外人客客氣氣的,對老年人卻特別苛刻。

鄰居和我悄悄擺龍門陣的時候,擺到這些事情都忍不住會哭,還說當時兒媳接她下來住,就是看上了她存的糧食。她還和我說了一件事情:鄰居不是種了點玉米嗎,收成了沒地方放,就想著放在兒媳的糧倉裡。

但她兒媳的意思是說,老人把玉米放了糧倉,她就少了一點空間,讓老人給她拿一百塊錢。當時,我聽到這些都震驚了,為了這麼一百塊錢把自己弄得名聲不好,這都不像一個正常人能夠辦出來的事。

我那鄰居就住在一個小隔間裡,做飯洗衣服全部都是和兒媳分開的,但這還是免不了會吵架。鄰居都說,她真的是後悔搬下來住了,要是留在老家,日子絕對不會過得像現在這麼糟。由此可見,並不是所有的子女都是孝順的,攤上個不孝的,住在一起就是折磨。

年過六十,只要身上還有點小錢,還能動彈,就不要想著和子女住在一起。住一起那矛盾滋生就多,關係就會復雜化,親情就會被消磨。保持一點距離,給彼此留個好印象,各自過各自的生活,反而更加幸福。子女有他們的人生,而你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做,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關係親密有間,才是經營家庭關係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