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是何意?有道理嗎?

很多俗語是有其存在的道理,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為人處世的俗語,例如今天要講的這句、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第一、窮死不耕丈人田
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何意?有道理嗎?
看待古人留下的俗語,並不能站在今人的上帝視角去解讀,而是要設身處地地聯想到古人身處的環境,社會背景。俗語的前半句,有兩個關鍵詞,其一是「丈人」、其二是「田」。

眾所周知,古代是男尊女卑的觀念深入人心,女孩一旦出嫁後,便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形容女兒出嫁後,便於娘家人沒有任何瓜葛,女兒尚且如此,何況女婿呢?女兒的娘家人與女婿之間,並沒有任何的血緣關系,而古代是依靠血緣的親疏來確認關系的遠近,因此,女婿在娘家人眼中,算是外人,而不是親人。

古代是農耕社會,老百姓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田地對於古人而言,是生活中最為重要的資產,因此,俗語中所說的「田」,廣義上指代資產。因此,整句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通俗地講,指的是女婿即使再窮,也不要輕易接受丈人資產上的資助。

至於緣由有以下幾個:其一、古人認為,男子漢大丈夫,應該頂天立地,自尊自強,如果需要丈人的資助,首先在面子上便掛不住。其二、丈人的財產,本是由他的子女繼承的,如果女婿摻和一腳,則容易產生不必要的糾葛。其三,如果受丈人的資助,在古人眼中,則頗有寄人籬下的譽為,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與其低聲下氣,俗語說不如有骨氣些,寧死不耕丈人田。

第二、餓死不打親戚工

俗語的後半句,告誡人們與親戚打工,是有諸多注意的,為何餓死不打親戚工?其緣由如下:1、俗語說「親兄弟明算賬」,指的是親情不可以摻和利益,否則可能會面對舍棄親情或者舍棄利益的選擇題,這是最為考驗人性的,因此,俗語認為餓死不打親戚工,從源頭上避免利益糾紛對親情的影響。

2、打親戚工,對於僱主而言,最難的是拿捏好度,例如工資的多寡,開得多則可能影響到生意的效益,開得少則對不起親戚,在商言商,尤其對於一些小本生意,非常難做人。例如當親戚在工作中出現錯誤時,如果不予以足夠的處罰,則不能服眾,如果處罰重了,則可能引起親戚的抱怨。總而言之,對於僱主而言,請親戚工也不容易。

3、對於打工者而言,亦有諸多不是。例如不容易得到同事的尊重,即使本身做得好而得到了提拔,也會被認為是依靠與老闆的親戚關系。例如原本親戚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如果加上雇傭關系,在心理感受上便可能變得不平等。例如如果因為工作不順、不滿意等情況想要辭職,介於親戚關系,辭職很難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