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家庭,累死也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尤其是最後一種!

有天晚上接孩子放學,在等紅綠燈的時候,碰到一對母女。小女孩說:“媽媽,我們去買巧克力吧?”女孩的媽媽突然大聲說道:“買什麼巧克力,趕緊回家寫作業,我剛看你的練習冊上很多錯題,我還要做飯,天天就知道吃零食,吃飯都吃不飽嗎?”

小女孩似乎有些不死心,用很小的聲音又說:“你今天早上答應我的,放學帶我去買巧克力。”那位媽媽沒好氣的說:“我說的話,你倒是記得很清楚,我讓你考雙百分你怎麼不放在心上呢?讓你每天自覺練琴,你怎麼不記得?哪一天不是我催了又催。”

或許是倆人的爭吵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小女孩不僅臉紅了,還哭了。媽媽見狀立馬說:“哭哭哭,就知道哭,多大點的事,走吧,趕緊回家。”說完拉著女孩快速的往前走,可憐小女孩跟不上媽媽的步伐,幾乎是一路小跑。看著她們遠去的背影,我忍不住嘆一口氣,心疼這個小女孩,明明就是自己心情不好,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其實,很多孩子和父母相處的不快樂,可能有些父母疑惑:“我也付出了很多,為什麼我的孩子看上去還是悶悶不樂的?”這就是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讓孩子感覺不快樂,而長大後,那些感到不幸福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1不好好說話的家庭

網路上有一個問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有一萬多條回答,最高讚的幾個答案都是跟父母說的話有關。有打擊的:有發洩自己情緒的:成天就知道看電視!你作業寫完了?!有威脅的:有出言惡毒的:在很多家庭裡,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語言羞辱孩子,或是沒有底線地批評孩子。

但父母不認為這是一種傷害,反而認為這是種教育手段,認為“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說得越難听就越是為了孩子好,是為了讓孩子警醒,下次不要再犯錯了。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其實孩子是情感上最脆弱,最經不起打擊的人。父母隨口說出來的話,會給他們帶來不可估量的傷痛。

《少年說》有一期節目,女孩袁璟頤站在天台上,哭著說:“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台下媽媽卻說:“要是不打擊你,你就可能有點飄,所以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就要拍一下。”

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Ethan Kross通過實驗指出: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當一個人說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林語堂說:“說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天天都在說話,並且不見得我們是會說話的。我們說了一輩子的話,試問有幾句話是說得特別好的?”語言在表達愛的時候可能有些無力,可在表達傷害的時候,卻又是鋒利的。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需要學習,想要孩子幸福成長,先從改變你的語氣開始。

2控制欲太強的家庭

前段時間,#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和#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被刷到熱搜榜。南京一個14歲男孩報警稱爸爸裝攝像頭監控自己,爸爸說自己忙,需要藉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兒子也很委屈,說自己一點隱私都沒有。這位爸爸卻反問:“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還有一位媽媽在家裡搞了個雲台攝像頭,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坐姿是否端正,還通過攝像頭的對講功能喊話:“坐直一點”“你在看什麼書啊?怎麼又在看動畫片?”這種被監視的環境,別說孩子了,我一個成年人都覺得窒息。中國的父母大概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操心過度就是變相的控制。

之前大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朱朝陽走向罪惡的深淵和母親周春紅有很大的關係。離異後的周春紅,和兒子相依為命,看似無微不至的關心,實則是在控制孩子。不在乎孩子的社交,學習好就行了,每天吃什麼做什麼,就連見爸爸要說什麼話都要聽她的。就算是喝牛奶這種小事,如果兒子不想喝,她可能要把牛奶灌進兒子的嘴裡。

“父母之於孩子,應如燈盞,而非拐杖。”孩子終會長大,父母也必然會離場,教給他面對生活的能力,然後放手,讓他自己選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就像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裡說的那樣:“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只有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真正幸福的孩子,學會放手,是父母的智慧,也是孩子的幸運。

3經常哭窮的家庭

很多父母喜歡跟孩子說家裡很窮,希望孩子能因此變得懂事節儉;還有就是家庭條件不差,父母為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故意向孩子哭窮。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哭窮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也不會更利於孩子的成長。物質上的“窮”,在後天通過努力賺錢可以得到緩解,而孩子精神上的“窮”很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在愛哭窮家庭長大的孩子,體會不到幸福感。他們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導致家庭貧窮,一生活在內疚自卑中;也會對金錢異常敏感,在擁有金錢後,可能會過度追求物質的生活,以彌補內心的缺憾。

網路上有一個話題:父母總是對孩子哭窮,孩子心裡有多苦?有一個高讚回答,深表贊同:最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向你哭窮,向你灌輸窮的理念,然後你會一直自卑到骨子裡;內心深處對金錢充滿強烈不安感,每花一分錢就陷入深深地自責,容易變得小氣愛斤斤計較。

買稍微貴一點的東西都會內心不安好久,捨不得出去玩,導致圈子變小見識短淺;接觸到一些消費水平高的人,就會感覺自己與對方不是一類人,從而不敢與對方接觸。父母真的沒必要給孩子灌輸“窮”的觀念,即使生活真的不富足,小孩子也不該背負精神壓力。還是那句話,家裡是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

4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

之前,泰國有一個公益短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用4分鍾展現了父母吵架帶給孩子的恐懼。夜晚,媽媽陪女兒看漫畫,畫面很是溫馨,媽媽耐心的講解著,即使是漫畫裡的怪獸,有媽媽在身邊保護著,小女孩也沒覺得害怕。

一會,爸爸回來了,媽媽便留女孩在臥室,下樓去了。不久就听見父母的爭吵聲,眼前這個面目猙獰的媽媽還是剛才那個溫柔的媽媽嗎?爭執撕打的父母,在孩子眼裡,瞬間變成了兩頭凶狠的“怪獸”,互相撕咬,不肯讓步。

女孩嚇得想跑,“怪獸”卻窮追不捨,所到之處,全是猙獰的面目和淋漓的鮮血,她只能驚恐的看著眼前的畫面。父母看似不經意的爭吵,在孩子眼裡就是恐怖片。

之前有一個心理調查,有一個問題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回答最多的就是:對孩子來說,哪怕是你們之間的拌嘴,只要有人臉色變了,聲音大一點,孩子就會覺得害怕不安。

父母經常吵架的孩子,他們在家裡不敢說話,害怕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引來父母的爭吵,甚至自己的一個舉動都有可能。長此以往,孩子不喜歡與人交流,變得膽小脆弱,極其缺乏安全感。

當然,再恩愛的父母也不可能完全不吵架,如果不可避免,就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如果被孩子看到了,也不要隱瞞,正常的和孩子解釋原因,並告訴孩子,這只是生活的小插曲,爸媽依然愛你。

黃磊在談及家庭環境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家庭氛圍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家庭整天都有爭吵聲,那麼孩子可能是不想呆在家裡的,就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心理。”

5家是什麼?

家是最能給人安全感的地方,只有好的家庭關係才能給孩子安全感,而好的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根基。在父母相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看到人世間愛的模樣。在愛的滋養下,孩子更有勇氣面對變化無常的世事,面對各色人群,平靜淡然。

我一直不喜歡“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它似乎看透了人的一生,可是它又很真實。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原生家庭,藏著孩子20年後的模樣。”簡單說,家庭什麼樣,孩子長大後就是什麼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而父母就是這堂課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用愛,一個有愛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有愛的孩子。就像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的那樣:“家庭是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夠快樂,不夠優秀,不要上來就責備,先反省自身,看看家庭關係。不誇張的說,家庭幾乎決定了孩子的一生,請不要讓你的孩子用他的一生,來治愈童年的傷痛。只有家庭是安穩的,孩子才能快樂富足。分享文章,與更多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