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害怕獨處。害怕一個人走在路上被人看到,認為自己是不受歡迎的、不合群的。一個人呆著就感到非常的無聊,不知道幹什麼,甚至感到慌張,總是想要找人陪著。對於這一點,我想說的是,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和同人交往的能力一樣重要。
01朋友小安:喜歡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電影,從來沒有覺得這是一件孤獨的事情。後來,交了男朋友之後,和男友一起去看電影。男友卻有個習慣:邊吃零食邊咂巴嘴。一場電影看下來,小安什麼都沒記住,光記得男友咂巴嘴的聲音了。而一個人看電影,可以隨時興起隨時出發,選片子也不需要照顧別人的感受。
有時候,獨處反倒是一種享受。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飯局、K歌、聚會,夜深之後人群散去,心裡只剩下無限的空虛和冷清。處在一群人的狂歡中卻倍感寂寞,一個人獨處時反倒獲益良多。
02獨處,是一種能力。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兩年時間,梭羅自耕自食、自始至終都獨自一人。後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梭羅回答: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所以很多時候,寧願在人群中喪失自我,進行一些無意義的活動,也不願獨處。後來我才知道:人們常常誤解了「獨處」與「孤獨」的界限,因此將獨處與孤立無援、寂寞無助的狀態混為一談。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
03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很喜歡獨處。他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好,寫文章也罷,都不感到無聊。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他可以想出許多來。
他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晚上十點之前就寢,過著簡素又規律的生活。一天之中,清晨的幾個小時是他身體機能最為活躍的時間,因此,他會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隨後的時間,或是用於運動,或是處理雜物,打理那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日暮時分便優哉遊哉,或是讀書,或是聽音樂,放鬆精神,儘量早點睡覺。這種生活看似孤獨,他卻樂在其中,並高效率地寫完了無數名作。真正拉開你與他人差距的,有時候恰恰就是獨處的時光。
04獨處,是敢在愛裡孤獨。關於獨處,劉若英說,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負面情緒。善於獨處的人,不大容易感到寂寞,自己會安排很多事情做,不會輕易被別人影響。她提到自己的婚姻:有時候拍戲時,我們經常半個月不見面,沒必要天天黏在一起。我們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因為兩人有獨立的臥室和書房。
她說,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適應別人的空間。獨處是將自己無限放大,相處則是盡可能地縮小,去適應別人空出來的位置。人生就像一班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而一個人最好的狀態,無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華,也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在這些時光裡,願我們終將與孤獨握手言和,重新擁有對抗未知的勇氣。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也很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