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以後,總是有著很多的言不由衷。首先是身體機能的各方面老去,這是大自然的一種自然規律,生老病死,誰都無法避免。其次,是老去這件事本身,不論於哪個方面而言,可能更多意味著的都是負擔,不如一個新生的生命那樣讓人欣喜。有的時候,同樣是照顧,老人和孩子,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態度。照顧老人,雖說也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多數人都不會逃避。但是如果時間稍微一長,還是有很多人把不滿逐漸寫在不耐煩的話語裡,還有平時的埋怨中。
我們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雙親去,人生只剩歸途」,這是對父母恩情最為淺顯和直接的體現。遺憾的是,這份恩情,很多人都是在失去以後才漸漸有所領悟。人老了,很多時候就是一場「渡劫」。如果,一味把養老的想法放在孩子身上,這無異於孤注一擲,誰能夠保證孩子的孝心呢?其實,真的不能。因為我見過太多有兒有女,依舊老來淒涼的結局。人到晚年,這三種「自覺」才是老人活得安逸的底牌,比孩子可靠。
第一種自覺:有著對自己身體健康負責的自覺,雖說不能抵抗衰老,但是也不能故意去做不利於自己身體健康的事。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尤其越是到了老年,越是應該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這個意思,不是說不讓老人生病, 而是人老了,應該盡最大限度地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些明知不利於健康的事,就要放棄。說一個我在生活中真實見到的例子。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奶奶本來身體就不好,每次體檢,各種指標不合格,有高血壓,常年吃藥。
她奶奶特別胖,尤其是這兩年,越長越胖,已經到了自己洗腳都無法彎腰的地步。他們家裡人再三給她奶奶說,吃飯注意飲食,平時沒事的話,多出去走動走動,鍛煉一下身體,也對自己有好處。她奶奶壓根不聽,說自己就喜歡吃肉,從來不忌口,說反正在吃藥,沒事。也不喜歡出去走動,整天坐在沙發上打瞌睡,不是這裡不舒服,就是那裡不舒服。
有一次,她的奶奶說感覺心裡煩,胃口不好,非要去醫生那裡買藥。她的奶奶就是這樣,反正但凡身體有點不舒服,哪怕打個嗝,都要去買藥,有時一天要吃四五次藥。她給奶奶說,是藥三分毒,吃多了不好。她的奶奶不聽,他們全家人都很頭疼奶奶這種不愛惜身體的做法,但也不敢說,一說她的奶奶就生氣。她的母親說,到時身體垮了,還是他們的責任,說她奶奶都不為孩子著想,儘量保重好自己的身體不好嗎?最主要的是,老來生病,一是花錢,二是最受苦的還是自己啊。
第二種自覺:有著不以老賣老的自覺,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各種在兒女面前擺架子,不講道理,認為什麼都是理所應當。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答:為什麼人老了以後,會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一個人的回答很有道理;如果這個老頭老太太,他年輕時對子女很好,一直平等對待,好好教育子女,他年老時不必小心翼翼,因為還是跟曾經一樣,不會有心理落差。只有原來在子女面前擺譜明明無理取鬧還自稱家長威嚴的人才會因為失去權力而變得小心翼翼。而在生活中,還有不少老了以後依舊以老賣老的老人。
他們的想法就是,我年紀大了,說什麼都是對的,你們作為孩子,都要聽我的。各種在兒女面前擺架子,不講道理。這樣的的老人,往往都不會過得開心。因為他們的心理已然有些扭曲,極力追求在孩子面前的威嚴,以至於影響到親情關係還渾然不覺。而越是這樣的老人,越是無法真正得到孩子發自心底的尊重。親情之間,這種尊重也是相互的。
第三種自覺:經濟上,不認為花孩子的錢是理所應當;生活上,自己能做的事還是自己做;精神上,要有自己的依靠。
老了以後,也可以有自己的世界,不必非得把目光放到孩子身上。那些活得充實安逸的老人,往往都比較獨立,也能找到生活中的平衡感,自我享受。我認識一個爺爺晚年愛下棋唱歌,一個奶奶開始學樂器,讓自己的時間都充裕起來。還有很多農村的老人不肯去城裡,自己在家種地,除了自給自足外,有時還能背去集市上賣。看起來辛苦,其實老人都比較樂在其中。
經濟上,不認為花孩子的錢是理所應當;生活上,自己能做的事還是自己做;精神上,要有自己的依靠。這樣的晚年,往往更有尊嚴。奇怪的是,我見過很多明理,生怕麻煩孩子,特別客氣的老人,他們越是如此,孩子往往一個比一個孝順。這大概是相輔相成的吧,雖然肯定同年輕時老人對孩子的教育也脫不開關係。
蒙田說:老年有這麼多缺陷和愚蠢,又這麼容易受人恥笑。一個老人能夠得到的最好收穫不過是家人的仁慈和愛,統領和敬畏已不再是他的武器。看吧,人老了,生活的變化和立場的轉換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難題。但還是應該像康得那句話說的一樣: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所以,人老了,也要儘量活得安逸。
在疾病來臨之前, 在生活徹底改變你的現狀之前,調整心態,對自己健康負責,不以老賣老,和孩子處好關係,找到自己生活的樂趣,好好過好眼下的每一天,才算是不辜負人生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