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幸福能力的孩子,背後都是什麼樣的家庭?

幸福,是一個我們常常會討論的話題,我們總會被問到,你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幸福嗎?關於幸福,有網友這樣詮釋:幸福是一種抽象的存在,與婚禮、生日派對等人為製造的時刻截然不同,那些只是東拼西湊起來的短暫歡樂,這注定了它不可能唾手可得。幸福大概是一種感覺,有幸福能力的孩子,他們是幸運的,能感知到幸福的存在,無疑這是幸福的。

有人問,什麼樣的家庭能培養出有幸福能力的孩子?我覺得,首先這個家庭必須善良有溫度。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善良的人心裡會裝著別人,不會只有自己,所以有時候善良反而是能救命的東西。人生在世,可以不優秀,可以不必賺到萬貫家財,可以不必建立偉大的功業,但一定要善良。如麥家所說的:忠貞的人,永遠會得到忠貞;勇敢的人,最後也是用勇敢來結束。

我覺得善良也是如此,善良的人也會經常遇到這世上的善良。善良的父母,不可能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和孩子會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去撲打在身上的海浪並無善惡。存善心,說好話,做善事,善良可以幫助他們交到好運。他們有溫度,對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蔬一飯,都能感知到幸福的所在。

有人說,“家風和涵養”,是一個家庭最珍貴的不動產,有教養的父母都擁有兩種能力:好好說話和情緒穩定。美國作家羅伯·懷特曾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內心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情緒,是操控在自己手上的。生活中,那些越成功的人,越能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緒。

 

 

他們不是沒有情緒,只是他們懂得如何不被情緒左右,這大概也是華為能在美國重壓下依然堅挺的原因吧。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不是你有多少財富,事業有多成功,而是你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越是成熟的人,學會處理壞情緒,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合格的父母亦是如此。

雨果說:“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知道有人愛我。”獨白劇《聽見她說》中,楊紫飾演的小雨,顯然是一個知道沒有人愛自己的人。26歲生日的夜晚,小雨一邊錄著視頻,一邊對母親哭訴:“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你為什麼要這樣折磨我。”這樣的疑問,在她心中其實由來已久。去年,她在超市偶遇曾經不告而別的前男友。小雨又悲又怒。怒的是,丟下自己的對方居然已經結婚生子,還生活美滿。悲的是,她終於知道了對方當初選擇離開她的原因。“你媽媽找到我,說我配不上你,讓我離得越遠越好。”

類似的答案,小雨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了,畢竟媽媽也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了。上學時,小雨身邊的每一個朋友,都是媽媽收買的間諜,監視她的一舉一動。晚上偷翻日記,白天一丁點小時都會對她破口大罵。就連長大後,小雨也必須第一時間接媽媽隨時發來的電話,否則她認識的人就會被不斷的打擾。失去愛情、沒有朋友,小雨從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滋味。像是一個逃不出媽媽手心的玩偶,每天都在羈絆中痛苦掙扎。和父親離婚之後,20多年的時間裡,小雨的媽媽一直不願與過去和解,她對小雨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可女兒清楚的知道,媽媽的世界裡只有仇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自己先開心,而不是要他讓你開心。很多女人都認為,找到愛情以後,就會幸福了。其實大錯特錯,我們首先必須是個有幸福能力的女人,遇上一個男人,才會真正感受到幸福。真的好的教育,就是能讓孩子善良且有溫度;而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有擁有幸福能力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善良且有溫度。我們都無法陪伴孩子一生,但如果能夠培養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讓他心里永遠住著一個太陽,那麼將來無論他處於何種境地,都能引領自己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