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一生的福氣

在教育日趨激烈的當下,家長往往將學習成績視為首要目標,生活上樣樣滿足孩子的需求,卻忽視了對他們一生都最為重要的一門“必修課”——感恩。懂得感恩的孩子,可以說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欣慰,是父母一生的福氣。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小教會孩子有禮貌,以及積極面對生活的心態,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在書中曾寫到: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父母養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愛是人間共同的情懷和關愛。感恩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懂得感恩,就是懂愛。孩子會用平和的心態,發現世界的真善美,不驕不躁,感激別人給予的幫助。不僅愛自己,還會愛別人。

美國總統羅斯福家中曾經失竊,面對來信安慰的朋友,羅斯福回覆說:“我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只是我的東西,而不是生命。第二,賊只偷去部分東西,不是所有。第三,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感恩是一個釋放情感的過程。心理學家認為:願意表達感謝並善於表達感謝的人,他們生活得更愉快。因為他們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強,滿足感高。感恩別人,卻能快樂自己。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不懂感恩,他們習慣了向父母索取,稍不如意,便要發脾氣。

在電視劇《帶著爸爸留學》中,孫紅雷所飾演的爸爸,不放心兒子去國外留學,一路相隨,打點起居,甚至從槍口救下兒子性命。可兒子呢?他因為爸爸吹了幾句牛感覺臉上掛不住,負氣下車狂奔,把只會幾句夾生英語的爸爸丟在深更半夜的美國曠野裡。失戀、掛科鬧情緒,當得知自己不是爸爸的親生兒子時,更是整天耷拉著臉,懟天懟地。

最後,爸爸憤怒罵起兒子:“我們欠你了嗎?這十九年我們照死了愛著你,我們不欠你什麼。”這一番話最終罵醒了兒子。其實,許多孩子也是這樣,但凡受了點委屈,就感覺全世界欠了他。他不尊重父母,忽視身邊人對他的好,不懂得體諒別人。長大了,還會繼續啃老。俗話說白眼狼,往往都是養出來的。孩子的本性是以“自我為中心”,家長過分溺愛,使孩子習慣於做焦點,將得到的一切視作理所應當。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令人心寒。感恩不應該成為道德綁架感恩永遠不是道德綁架,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原始而自然的情感。

網上報導過某些學校讓學生集體在操場上給父母洗腳,向父母磕頭。這種簡單粗暴又急功近利的感恩教育,往往適得其反。孩子是人,有思想,有尊嚴,孩子對父母的感恩,應該發自內心,而不是表演。感恩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心靈教育。做父母的,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會,就一切包辦。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了解父母的艱辛,體會生活的不易,珍惜擁有的一切。

很多美國的小學教室裡,習慣放著一個透明的“感謝罐”,裡面有一些小卡片,老師鼓勵孩子們寫下想感謝的事,放在罐子裡。有的小朋友寫“感謝老師教我有趣的知識”“感謝我的同桌幫我收拾文具”“感謝外婆給我做美味的食物”等等,語言雖然質樸,卻表達了真誠的情感。和孩子在一起時,家長可以講述自己遇到過的幫助,比如辦公室的李姐幫我開了門,菜市場王大媽給我留了把新鮮的蔬菜等等,在得到幫助後,自己又是如何表示感謝的。

在家中,當孩子主動給我們捏捏肩膀或端一杯水時,家長也要笑著對他們說聲:“謝謝寶貝!你做得真好。”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以身作則,及時分享自己的感恩,會激發孩子的感恩。學會感恩不分年齡大小有很多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可以放寬一點,長大後再嚴格一點”,或者是“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事的。”其實不然, “樹大看苗,人大看小“。在孩子年幼時,父母的影響是最深刻,最直接的。尼采說:“感恩是靈魂上的健康。”父母創造機會讓孩子能表達自己的愛與感激,他會一天比一天獲得更多愛的能力。

感恩,是愛的傳承。孩子心中有愛,生活在陽光裡。還記得央視以前的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嗎?視頻中小男孩看到媽媽為婆婆洗腳,於是自己也學著為媽媽端了一盆洗腳水,講述了愛的傳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當你自己懂得感恩,能夠付出愛。那孩子也感覺到這份愛,也會去感恩。可以說,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一生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