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認為,說話和氣是一種做人的基本修養,但不必包含親人;對待親人,應該是真情流露,隨便自然。但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漸漸發現,和親人相處應該比別人更加用心、體貼,講究方式、方法。同住一個小區的王慧,她的兒子和我女兒在同一所幼兒園,上小學時又分到同一個班級。以前還經常在一起討論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現在漸漸聯繫的少了。用她自己的話說,孩子就那樣了,我也管不了了。隨之放棄的還有曾經甜蜜相守的丈夫。唯一讓王慧還有家的感覺的,只剩下年邁的雙親。王慧親口用任性、傲慢、諷刺的言語吼遠了丈夫,造就了低自尊的孩子。形單影隻的她靠刷劇、網購來打發業餘生活,早早地向命運繳械投降了。
家本是溫暖的港灣,是我們在外打拼、奮鬥後,迫不及待最想回到的地方,卻因為在言語中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變成扎心,最想逃離的空間。那麼為什麼會不由自主的出口傷人呢?反觀那些語言暴力者的原生家庭,在童年時期,一定也被周圍人用嚴厲、刻薄的話語對待過。在他的潛意識裡,這不是語言暴力,是一種正常的語言交流方式,雖然他並不喜歡。
父母說話的方式、語氣經過日常的傳遞,一點一點的浸潤在孩子心中。長大後,為了對他人展現出自己有禮貌,講文明的一面,人們往往能自覺地束縛自己,維護基本的禮儀。但是一回到家裡,就會放下戒心,自動進入潛意識的說話模式裡。因為對有對親人的肆無忌憚,說話時根本不考慮親人的感受,而且有時候覺得話語的殺傷力越重,就越解氣,心裡就越爽快。
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想傷害對方,而是用了不恰當的方式,簡單直接地吸引親人的注意而已。魯迅說,勇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刀向更弱者。比如做一件事情,因為自己能力有問題,沒有做好。親人關心地問起原由時,自己往往會心虛的裝腔作勢,大聲斥責親人,用來逃避自己的責任,先發製人地壓制別人向你問責的權利。
如何做到好好說話呢?
小程因為雙方父母各有困難,婚後獨自一人照顧孩子,內心有諸多不滿。恰逢老公的堂哥來家吃飯,半開玩笑地說,小程是老公和孩子的貼身保姆。小程聽後當時不好發作,過後向老公哭訴不滿。老公感受到小程的情緒後軟言細語地勸解,找機會,鄭重其事地向堂哥解釋小程在家操勞的不易,並要求堂哥以後不能再開類似的玩笑。小程知道後當下覺得老公暖心又體貼。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怕苦,是怕苦過之後還要被人嘲笑和指責,得不到半點理解。
以前在輔導女兒功課時,我有諸多急功近利的想法。忘記了女兒只是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不應該用成人的方式思考女兒的學習之路。於是,去書店尋找親子溝通類的書籍,並把學習心得和養育孩子的心路歷程做成筆記,記錄下來。記錄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認識自我、思考事情本質的學習機會。通過這種方式,我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固有模式,從意識到行動上逐漸完善自己。俗話說人無完人。我們要適當的允許自己犯錯。明白有些事情是人力不可為的。世界上的事情分為三種:老天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和別人的事情。
做好自己的事情已經十分不易,至於別人的事情和老天的事情都不是你能強求來的。請你懂得適時的放過自己。要學會愛自己。我們需要明白,只有越來越喜歡自己,自我內心充盈起來,才有餘力,照顧親人的情緒,才會好好說話。願你能時刻感受到來自親人的愛意,在未來的日子裡,用感恩的心,柔聲細語的話和不斷地自我成長的能力,帶來往後餘生延綿不斷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