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你當下的苦,將決定你未來的福。可是,你真的能預想到未來的「福」了嗎?」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當下的日子裡,沒有人知道往後餘生的走向會如何。因此,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自己如今的付出,能否換來未來的收穫?說到這個問題,不禁想到一位禪師和小徒兒的一番對話。
老禪師摸著小徒兒的頭,緩緩說道:「一棵樹,它總是拼命地往下紮根,到最後,它的枝葉是繁茂了,但它未來依舊要經受春夏秋冬這四季的洗禮,為什麼呢?」徒弟想了一會,回應師傅說:「師傅,我還是不明白,這棵樹經歷了它所要經受的苦難了,為何它未來還不能安穩下來,還要繼續重複著以往的經歷呢?」老禪師望瞭望遠方,指著天空跟徒弟說:「如果總是艷陽高照,大地會怎樣呢?這棵樹會怎樣呢?如果總是陰雨綿綿,農田的莊稼會怎樣呢?這棵樹又會怎樣呢?」
其實,這段對話,老禪師所要說明的,只有一個道理,那就「福」和「苦」都是相對,也都是有它的「程度」的。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輪轉,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變化。這一點,永遠沒有結束時,只有進行時。人到五十,想要享受往後餘生的清福,不妨先明白這幾個道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放空」。
在享清福之前,想想父母過得怎樣了
樹要生存,要有它的水源和根基,而人要生活,就要有自己的父母親人。一棵樹,它無論到了哪個程度,都會感恩滋養牠的水源,因為沒有水,它就無法茁壯成長,最後長成參天大樹。而一個人,他之所以能擁抱這個世界,完全是父母給予他生命。
人,最後要感謝的,並非是別人,恰恰是不求回報的父母。孟郊在《遊子吟》中寫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越是愛我們的人,他們越活得「卑微」。就如同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像水源,利萬物而不爭。那麼,當我們期望能夠享受清福之後,不妨想想自己的父母過得怎樣了。
當人去到五十歲的時候,父母大多已經七十歲出頭了。望著他們逐漸老去的容顏,望著他們蜷縮的身軀,望著他們的每一根白髮,這一切,彷彿都在訴說著他們這輩子的艱苦和不容易。可就是承受這種苦難之後,他們仍舊想自己的孩子活得幸福,而他們,卻想簡單了結此生。曾聽過這樣一句話:「當人去到一定的年紀,就會明白,原來你和父母的差別,只是時光和心聲。」
無論人到了哪個階段,都得明白「盡孝」的根本道理。有些時候,寧願自己苦一點,也要讓他們先享福。要知道,無論自己過得怎樣,只有父母過得好,自己才能問心無愧,對得起天地和良心。如果人少了「感恩」之心,未來又怎能有屬於自己的福氣和子孫的「感恩」呢?
在享清福之前,想想自己和孩子未來過得怎樣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愁。」當人到五十的時候,人的「遠慮」,其實就是未來的生活。而人的「近憂」,這是當下的困境和難以言明的現狀。望著差不多要走出校園的孩子,望著他們所走的那段熟悉的路。不禁想起來,自己的父母,貌似也是如此為了我們而奉獻一生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疑惑,難道十年後,我們還要走回父母的老路嗎?
生活,真的很奇怪,它就如同一個循環,人無論怎麼走,兜兜轉轉又會回到原地。可當人往前一看,貌似像前人走過的路,往後一看,自己的孩子又順著自己的足跡在前行。但是,不管怎麼說,人還得「積穀防飢」。要知道,有了「餘糧」,自己的日子才能過得安心,自己的未來才能活得安穩。另外,有了一些「底氣」,自己的孩子才能越走越順,不至於和自己一般,「苦」盡一生。
人到五十,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和孩子舖路。所謂「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幸福日子,並非只屬於一個人,而屬於自己的一家人。為人父母,寧願自己苦一點,也要堅強下去,以此換來往後餘生的「春暖花開」。
五十歲的苦,是來「渡」我們的
有人說:「你所受的苦,都是來渡你的。」自渡者,天渡之;自助者,天助之。當人去到五十歲的時候,就會感覺生活很疲憊,有點想倒下的感覺。但是,這種想法,恰恰是一種人之常情。生活,就像一個泥潭。剛開始陷入其中的時候,還想快些抽身出來,然後用盡全力,可還是差那麼一點點。但在裡面陷得久了,人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希望。尤其是2020年,大多人的生活都過得不太好。
有些人因為疫情沒了工作;有些人因為在家太久而產生家庭矛盾,離了婚;有些人因為生活拮据,變得愈發窘迫起來。可這些苦,終究不是我們能夠去決定的。但是,我們卻能接受它們,進而「渡」過它們。佛曰:「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面對生活,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別丟了那顆「初心」。當你如今活得不順心時,不妨想想自己的父母,想想自己的孩子,再想想自己。要明白,人只要能活著,就是希望。而你,只要能堅持下去,只要能再咬牙堅持一會,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十歲的福,其實是你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
老祖宗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這輩子,八九成都是「苦難」,而只有一二成才是「幸福」。有人就會感到不甘心,便會生髮出疑惑,為何「幸福」那麼少?可是,當活到了一定程度,我們才發現,我們自己錯了。其實,並非是「幸福」少了,而是我們的心不滿足,過分貪心了。我們常說,活在「當下」。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呢?
說到底,就是珍惜當下的幸福。只有牢牢把控當下的一切,才能替未來打下基礎,進而鑄就美好的人生。人到五十,無論多苦,都得珍惜當下,珍惜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孩子,珍惜自己的伴侶。因為人,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什麼時候到來。其實能團聚在一起,就是莫大的幸福了。人到六十的「福氣」,到底是什麼?不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倫之樂」嗎?
那麼,什麼是天倫之樂呢?
簡單來說,就是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團聚在一起,一同共享團圓的時光。但是,當下的我們,不就已經享受著這樣的時光了嗎?很多人,老了才明白,原來所謂的六十歲的「福氣」,只不過是人的希望罷了。而真正的福氣,如今就在自己的身邊。人,只要看透了這一切,自然就幸福了。餘生,請好好珍惜身邊人。